手持竹篾两端,宁国轻轻一绕,市胡手传手指翻转间,乐镇一根根薄薄的周海竹片变换成大小不一的圆环,顺次捆扎,平巧鱼头、技艺鱼肚、非遗鱼尾三部分骨架被搭建起来……近日,焕新在宁国市胡乐镇的宁国老街上,52岁的市胡手传周海平为游客展示鱼灯制作技艺。
“小鱼灯花一天时间就能做好,乐镇8米长的周海大灯则要耗费整整一周时间。”说话间,平巧周海平手上的技艺活计丝毫不耽误,只见他一手拿着灯架在宣纸上来回滚动,非遗一手则比照尺寸标注记号,再裁剪出纸张进行装裱。
作为宣城市竹篾编制非遗传承人,周海平18岁入行,如今已有30余年。
“竹编是将山上毛竹剖劈成薄片或丝编织而成,具有实用价值,更有历史底蕴。”周海平说,“以前家家户户都需要晒垫、篓筐、簸箕等竹编制品,后来竹制品被塑料、不锈钢制品所代替,竹蔑编织艺人也渐渐消失。”
手艺“遇冷”,周海平却仍旧坚持。
周海平所在的胡乐镇地处宁国市西南部,拥有奇石、红豆杉、“小三线”等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,辖区内胡乐村是中国传统古村落。近年来,该镇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,因地制宜打造艺术乡村,举办各类文化旅游推介系列活动。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,非遗回归大众视野。“逢年过节,我们都会举办灯会表演,咱们的手艺又能发挥作用了。”周海平高兴地说。
为了推动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,周海平每周都要在胡乐镇的学校讲上几堂“竹编”课。学生们兴趣浓厚,他也越教越有劲头。
涂底色、描纹绘饰、上光油、安装灯饰……周海平动作娴熟,一气呵成,一条活灵活现的“鱼儿”现出雏形,引来游客连连赞叹。
“为了让鱼儿‘游动’起来,我们制作时把各部分分开,最后再用铁丝活扣链接。”周海平凝神屏气,提笔“点睛”,鱼灯瞬间再添几分灵动。
夜幕降临,烟花璀璨,古镇热闹非凡。周海平手中的鱼灯“游”上古街,数盏小鱼灯环绕大鱼灯穿梭于街巷,欢声笑语此起彼伏。
(责任编辑:{typename type="name"/})